一、项目定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报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三、限项要求
1.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2.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3.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四、待遇及配套
1.聘用岗位:直接优聘教授或研究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享受事业单位各项福利待遇。
2.薪酬待遇:(1)学校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基础年薪(到佛山和汕尾校区工作的年薪上浮20%-30%);(2)超出聘期任务的高端代表性业绩,另行予以奖励,上不封顶;(3)学院提供额外津贴支持。
3.科研条件:除国家(100-300万元)、广东省配套经费外,学校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实验空间,共享共用先进的科研平台、卓越的学术生态和开放的科研环境;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另行提供相关科研配套。
4.住房待遇:除国家、广东省配套经费外,学校提供丰厚的安家补贴,支持申请入住人才公寓。
5.团队建设:协助组建科研团队、配备青年英才助手每年2名(连续支持3年)、认定博导资格并协助保障博士生指标。
6.子女教育:子女入读办学条件一流、极负盛名的437ccm·必赢国际附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幼儿园和小学位于大学校园内,中学与大学校园一路之隔)。
7.特别支持:海外优青进入答辩暂未通过者,经一定程序纳入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申请海外优青,可同步申请广东省各类人才项目。学校人力资源处将设置工作专班为您提供权威的政策咨询、材料准备、入职评议及待遇落实等一站式服务。报名后,学校和学院将及时与您对接联系,签订工作合同或意向性协议,并开展专业的预评估服务及一对一的申报书撰写指导,提高申报精准度和命中率!
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政策支持
1.享有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即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才,其在广州市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15%的部分,将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2.办理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可实现落户、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14项人才公共服务“一网通办”,并在出入境、医疗、交通、贷款、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先便利服务。
3.申请广州市博士和博士后中小客车指标竞价补贴(实际工作地为广州的),可按参与竞价当月的均价额度给予一次性补贴,竞价低于当月竞价均价额度的按实际补贴。
4.申请5年、3年、1年有效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可在签注有效期内多次往来港澳地区,每次在港澳停留不超过30天。
如上述政府支持政策有调整,将按相应规定执行。
六、报名方式
欢迎海内外优秀学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于“姓名”栏姓名后添加“优青”内容,如:张三-优青)
报名通道二维码
奋进新征程,九十再出发!437ccm·必赢国际为全球优秀青年学者提供一流的薪酬、优厚的待遇、完善的保障,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用才的胆识、育才的良方,竭诚欢迎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依托我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
欢迎联系及咨询
1.437ccm·必赢国际人力资源处联系方式
胡老师,86-20-85211061
陈老师,86-20-85219905
2.各二级单位联系方式
校区 | 学院名称 | 联系人 | 办公电话 |
广州校区石牌校园 | 教育科学学院 | 陈老师 | +86-20-85219623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邓老师 | +86-20-85211312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付老师 | +86-20-85215352 | |
历史文化学院 | 刘老师 | +86-20-85214408 |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 成老师 | +86-20-85211329 | |
国际文化学院(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 | 邱老师 | +86-20-85215390 | |
美术学院 | 汤老师 | +86-20-85215070 | |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 张老师 | +86-20-85212248 | |
数学科学学院 | 朱老师 | +86-20-85219771 | |
生命科学学院 | 冷老师 | +86-20-85211372 | |
地理科学学院 | 傅老师 | +86-20-85211380 | |
计算机学院 | 曾老师 | +86-20-85211353转分机104 | |
心理学院 | 秦老师 | +86-18665097531 | |
教师教育学部 | 莫老师 | +86-20-85217630 | |
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 | 向老师 | +86-18924028226 | |
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 | 崔老师 | +86-20-85219761 | |
广州校区大学城校园 | 文学院 | 张老师 | +86-20-39310065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黎老师 | +86-20-39310072 | |
法学院 | 何老师 | +86-20-39312156 |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贾老师 | +86-20-39310061 | |
体育科学学院 | 邓老师 | +86-20-39310230 | |
音乐学院 | 苏老师 | +86-20-39310035 | |
物理学院 | 吴老师 | +86-20-39310066 | |
化学学院 | 黄老师 | +86-20-39310187 | |
旅游管理学院 | 杨老师 | +86-20-85210010 | |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 刘老师 | +86-20-85211436-0 | |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 陈老师 | +86-20-39310068 | |
环境学院 | 杨老师 | +86-20-39310536 | |
量子物质研究院 | 汪老师 | +86-20-39337116 | |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 | 李老师 | +86-20-39310373 | |
佛山校区南海校园 | 国际商学院 | 徐老师 | +86-757-86687323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 陈老师 | +86-757-86636957 | |
人工智能学院 | 黄老师 | +86-757-86636927 | |
北斗研究院 | 徐老师 | +86-757-86668015 | |
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 胡老师 | +86-757-86636850 | |
汕尾校区滨海校园 | 教育科学学院(汕尾) | 刘老师 | +86-660-3808156 |
材料与新能源学院 | 何老师 | +86-660-3808140 | |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 穆老师 | +86-660-3808167 | |
商学院 | 谷老师 | +86-660-3808134 | |
创意设计学院 | 邓老师 | +86-660-3808126 | |
汕尾校区公共课教学部 | 蒋老师 | +86-660-3808148 |
七、学校简介
437ccm·必赢国际始建于1933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现有“三校区四校园”,包括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大学城校园,佛山校区南海校园和汕尾校区滨海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学校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是良好的治学之所和宜居之地。广州校区和佛山校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都市生活圈”的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学校设4个学部、35个学院、9个研究院(中心)。现有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全日制约48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7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其中院士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8人次,正高级教师646人、副高级教师72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13个学科门类 97个本科专业
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4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
4个国家重点学科 9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ESI世界前5‰)
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物理学*、数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
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8个科技类省部级科研平台 62个社科类省部级科研平台